您的位置: 首页 >专题专栏>文明单位建设>详细内容

文明单位建设

身边典型 | 当代活雷锋 常德“拐杖侠”田工的36年奉献人生

来源:湖南文明网 发布时间:2021-03-05 17:05:32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田工与社区志愿者合影。图片来源:湖南文明网

田工为服刑人员作帮教报告。图片来源:湖南文明网

  湖南文明网8月9日讯(通讯员  郭星)当兵时,一次救火让他不幸失去整条右腿及部分右臀;退伍后,他以社会为工作单位,36年如一日为群众做好事、献爱心,被誉为“当代活雷锋”。他只有一条腿,却撑起一片道德的高地;他被评为一等伤残,人生道路却比许多健全人走得更扎实。他就是湖南省常德市一等伤残退伍军人田工。

  近日,笔者来到年逾古稀的田工身边,近距离感受这位身残志坚的老兵用拐杖支撑身躯,用信仰支撑人生,将感恩之心化作报恩之行的感人故事。

  24岁因救火被高位截去整条右腿及部分右臀,面对残缺的身体,田工没有怨天尤人,而是想着如何报答党和人民的救命之恩——“在我的身体内,流淌着无数爱心人的血液,虽然我无法一一报答他们,但我要回报社会,要把我的第二次生命再献给党和人民!”

  1971年4月28日晚,在河北省怀来县官厅火车站,一辆运油汽车从火车油罐上抽卸燃油时突然着火,高达20余米的火柱腾空翻滚,映红整个车站。火情就是命令!田工与战友们第一时间赶赴火场。救援中,田工发现,熊熊烈火随时可能引燃引爆汽车油罐车旁边的两节火车油罐,必须马上将其推走。在众人努力下,被烈火炙烤得滚烫的第一节油罐迅速被推走,就在大家合力推第二节油罐时,冲在最前面的田工却不幸被卷倒在铁轨上,车轮从他右大腿根部碾过!意外发生后,田工在全力抢救下,总算从死神那里夺回生命,却永远失去了右腿。

  苏醒后的田工得知自己成了一个不健全的人后,一时间很难接受,他恳求医生为他接上双腿,但医生们只能含泪相劝:“小田同志,我们已想尽一切办法给你接了,但实在接不了,再接的话会有生命危险。”随后的几天里,躺在病床上的田工得知,为了抢救自己,部队出动了直升机,“丰沙线”(北京丰台至河北沙城)铁路全线停车,上千人排着队给他输血,自己身上先后输了近8000毫升鲜血,等于把全身的血液换了一遍还多。“在我的身体内,流淌着无数爱心人的血液。虽然我无法一一报答他们,但我要回报社会,要把我的第二次生命再献给党和人民!”田工对自己说,他要把这份救命之恩永远牢记在心里。后来,医院又先后安排13次手术,待田工康复归队后,部队还助他安家、安排了多个岗位,甚至让他延迟7年退伍。而这些,更加坚定了田工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决心。

  1981年7月田工退伍回常德后,为了不给组织和政府添麻烦,主动放弃将13年军龄转为工龄的机会,没有要求政府安排工作,而是以社会为工作单位,干起义工。田工说:“只要是对社会有益的劳动,对党和人民有利的事情,就是工作。”从那时起,田工便坚持每天早晚各用一个小时左右时间,用双腋夹着两只拐杖,用一只手握住拐杖架,用另一只手挥动扫帚,清扫住房旁边几百平方米的公共场地,其他时间随脏随扫,使之成为社区内最干净的地段。

  每天清晨,只要天气允许,在常德市武陵区体育东路社区的公共区域内,总能看到田工艰难地挥动着扫帚,打扫卫生的场景。“这是我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份‘工作’,已经干了30多年。”田工告诉笔者,退伍后他从事过道德宣讲、整理烈士档案和残疾人教育管理等社会公益性工作,但随着年龄的增长,有些事已经力不从心,现在他就只剩打扫卫生这一份“工作”了。

  “挨着田工住,享福!”邻居姚跃林至今仍清晰记得,刚搬来社区时,道路、环卫等基础设施不完善,垃圾成堆,周边还有在建工地,路面坑洼不平,居住环境十分恶劣。田工便和妻子请人拖来石灰渣铺路、搭建简易垃圾池,经过几个月的努力,清扫掉大量建筑和生活垃圾,社区才逐渐有了“模样”。“这些年用坏的扫帚我也记不清,保守估计200把还是有的。”田工说,他今年71岁了,体力已大不如前,清扫一遍中途要歇好几次,有时实在干不动了,就帮助环卫工人把垃圾归拢成堆。让田工感到欣慰的是,在他的感染下,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当中,在街头巷尾竞相传递温暖、播撒文明。

田工使用过的工具及整理的相关资料。图片来源:湖南文明网

1994年,参加“中国常德诗墙”建设的部分工作人员在镌刻工程处合影。图片来源:湖南文明网

中国常德诗墙。图片来源:湖南文明网

  15年义务奉献常德诗墙建设,建成后被上海吉尼斯世界记录确认为“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”,为常德人民留下壮美文化景观——“一个人身体残缺了,但只要意志不衰退,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残而不废、残而有为的人。”

  绵延4000余米的“中国常德诗墙”,曾被中国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誉为“诗国长城”,它与奔流的沅江共同讲述着一个文化的传奇。如今,人们在享受这一壮美文化景观的同时,却鲜有人知道,为了诗墙,田工曾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。

  退伍后的田工一直有一个愿望:在有生之年尽可能多的服务社会,体现自身价值。他觉得,虽然身体有残疾,但只要意志不衰退,就一定能成为一个残而不废、残而有为的人。

  1994年4月,田工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。这些年不断学习,让田工的诗词、书法基本功都比较扎实。他因此被吸收参与到“中国常德诗墙”的建设队伍,当上了一名字模雕刻师。

  田工的工作间设在沅水大桥下,说是工作间,实际上是在桥洞中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,冬天寒冷无比,夏天酷热难熬;头顶上的桥面,每天是数以万计的车辆川流不息,各种噪音干扰不绝于耳;桥上掉落的灰尘、雕刻溅出的粉尘充斥其间,导致咽喉干涩、呼吸不畅。田工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,寒暑不避,风雨无阻,用手摇着三轮车,用拐杖支撑着身躯,靠着刻刀、卷尺、剪刀、放大镜、锤子和自己的一双手,坚持雕刻书法字模,记录施工进程。从2005年到2008年前后15年时间里,田工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,亲自编排了1262幅书画碑的版面,勾摹、雕刻了368幅、30726字的书法碑胶纸字模,布置了1475幅刻碑的安装,记录和整理了76本镌刻、安装施工资料。

  虽然诗墙工作任务异常繁重,但田工一直干得不亦乐乎,他说:“参加诗墙建设给了我一个报效社会、报效家乡的好机会,增长了知识,提高了工作能力。可以说在诗墙工作的这些年,是我退伍后人生最有意义、最有价值的时期。”

  田工以顽强的毅力和高度负责的精神,完成了一个常人难以完成的超常之事。鉴于田工做出的突出贡献,常德市委市政府授予他“中国常德诗墙建设一等功臣”。

  30多年前花101元买的3件家具至今还在用,生活始终清贫节俭,但田工累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已超过30万元——“人生的价值和意义,不在于物质上享受多少,而在于给自己多留拼搏足迹,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,使他人生活得更加美好。”

  有人说,田工很吝啬,30多年前花101元买的3件家具至今还在用:铁架木板床、书桌和椅子。每次家人想将这几件“古董”扔掉时,田工就会阻止:还能用,扔掉可惜了。有人说,田工很慷慨,每年都把自己的奖金、慰问金和抚恤金捐献出来资助残、困家庭。外人很难想象,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,历年来捐款捐物达30万元以上。

  的确,田工对自己很吝啬,生活始终清贫节俭,房子狭窄简陋,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,丝毫不懂“享受”。但做好事,田工总是毫无保留:将“中国常德诗墙建设一等功臣”的10000元奖金,全部捐献给了常德市武陵区慈善总会和残联;将“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”的10000元奖金,捐助给了一位急需心脏手术的病人;荣获“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”后,省委宣传部给予80000元奖励、帮扶金,常德市委宣传部给予10000元奖励、帮扶金,他全都捐赠给了公益组织……

  田工不求名利财富,以已之力传播善行,用健康的人格支撑伤残的身躯,用最普通的事表达最博大的爱。随着田功的事迹不断被人知晓,一些政府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大中学校纷纷邀请他作报告,为大家讲传统、讲奋斗、讲奉献。对此,田工从不推辞,但要事先与举办单位“约法三章”:不用车接送、不接受吃请、不收劳务报酬。

  这些年,田工作过200多场宣讲,从未食言。对于田工的行为,很多人都感到不解,为什么他总是这样只讲付出,不图回报?翻看田工的日记,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:人生的价值和意义,不在于物质上享受多少,而在于给自己多留拼搏足迹,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,使他人生活得更加美好。
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