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文史天地>详细内容

文史天地

宋玉城周边地名文化蕴涵漫笔

来源: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:2015-03-02 10:27:12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史新林

  人以地传,地以人贵。
  宋玉城因中国文学之祖、中国赋体文学的开山祖师宋玉而名扬天下。两千多年来,它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,吸引着众多中外名家前来访古探幽,泼墨颂缅,点笺咏赞,使得这一地区更加韫玉含珠。
  沿着先贤的足迹,吟着诗家的佳作,多年来,笔者往返于宋玉城及其周边地区,查证资料,走访老人,勘察现场,通过深层次地调查,发现宋玉城周边地名蕴含着宋玉辞赋元素,有的还蕴藏着深厚的吉祥民俗文化。
  一、凤舞龙飞——彰显的志向
  凤是中华民族德、仁、义、礼、信的象征。凤凰曾作为圣德美质之人的化身。如历史上舜就曾作为凤的化身,被喻为凤鸟。春秋时大圣人孔子也曾被喻为凤鸟。凤为阳鸟,非梧桐不栖。家有梧桐树,引得凤凰来。宋玉在他的辞赋中有十多处以凤为主旨,陈述政治主张。倡导的是凤的超然独处,凸现的是“凤呈祥瑞”。
  太浮山为濒临洞庭湖西岸第一高山,离宋玉城仅6公里,是宋玉游历之地。山上有凤凰山、凤凰岭、凤凰峪、凤凰湾、凤凰堰等地。荆楚学者、明代著名诗人杨瑛在题咏太浮山24景时有《凤凰山》:
  层峦矫矫自回翔,何处吹箫引凤凰。
  石壁千寻巢翡翠,琼枝百尺响琳琅。
  风生岩壑元霜吟,雨过溪桥竹实香。
  肯为时清远一至,莫因楚国有遗狂。
  狂,为传说中的鸟。《山海经•大荒西经》:“(栗广之野)有五彩之鸟,有冠,名曰狂鸟。”这种五彩之鸟,酷似凤凰;狂,乃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,这是屈原、宋玉等荆楚人杰的个性所在;狂,乃气势猛烈,超出常度,是宋玉文学作品风格的蕴涵。
 笔者以为,“楚国有遗狂”颂咏的正是宋玉崇凤、信凤、以凤喻自己和以凤为化身情操的真实写照。
  宋玉约于公元前256年被贬谪到他的云梦赐地临澧县宋玉城,虽然被去职,但是,他那卓尔不凡的凤的品性始终不渝。笔者认为,他以凤为地名,本意是希望后之来人有凤的志向,并希望“凤瑞”之风的吉祥文化在宋玉城永远传播下去。
  数千年来,龙伴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,人们又把龙视为最大的吉祥物,备受崇敬和信仰。中华民族一直把龙作为民族的象征,并将其作为图腾来崇拜,自称为“龙的传人”、“龙的子孙”。龙的形象已成为一种符号,一种情感,一种文化,所以炎黄子孙对龙表现出无比的热爱和崇拜。
  楚国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,弥漫在一片奇异想象和炽烈情感的神话世界中。他们幻想着一切神灵有着无边的法力,能够保佑君王无恙,只有君王平安吉祥,才能国泰民安。因此,当宋玉去职来到他的云梦赐田,今临澧县望城乡宋玉村以后,尽管生活凄苦不堪,但是他忧国忧民之心无时不在。在《九辩》的结尾部分,有“左朱雀(朱雀:凤凰)之茇茇兮,右苍龙之躣躣。……赖皇天之厚德兮,还及君之无恙!”他希望左边有南方之神在翩翩飞翔,右边有北方之神在飘忽游移。让雷神发着轰鸣跟随在后面,让风神走在前面把道路开辟。前面的轻车响着清脆的铃声,后面的辎重车紧紧连在一起。车上插着的云旗在迎风飘动,跟着他的车队啊是那么密集。他忠贞的心志绝不任意改变,希望能推广开去为君王效力。仰仗着上天的深厚的恩德啊,保佑君王逢凶化吉。
  在宋玉城一带流传有龙水葬坟的故事,以龙命名的地名多达数十处。其真龙、龙池、龙岗、龙溪、龙阳、龙凤、蹲龙、双龙、九龙、白龙、竹龙等非常抢眼,其中真龙嘴特色最为突出。
真龙嘴位于宋玉城南面5公里处,自宋玉城至浴溪河南行,经永安村,一条十里长冲直通其地。真龙嘴旁边有一楼房坪,传说是宋玉得楚襄王宠爱时,襄王收宋玉之妹为义女,为楚襄王封赐给宋玉之妹的闺楼。站在真龙嘴,放眼北眺,弯弯曲曲的浴溪河像一条长练将宋玉城紧紧相连。古老传言,这真龙嘴至宋玉城十里长冲,每逢过年过节,浴溪河两边居民必挂红灯笼,活像两条火龙翩翩而舞。
  真龙嘴上隆起一个大山丘,古方志称为“千工坟”。20世纪80年代初,湖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实地考证,发现是一战国墓葬,按照《春秋纬》葬制,应是大夫级以上大墓。当地老人传说是宋玉的又一墓冢,也有说是宋玉妹妹的坟墓。该墓因多次被盗,墓内器物洗劫一空,无法考证出其主人身份。
  自真龙嘴以下,经永安村到宋玉城,在宋玉城以北又经兰溪、蒲泗堰,到道河边有一万工堤。古有民谣:“宋玉城出稀奇,千工坟、万工堤,自古以来是个谜。”这千工坟主人是谁、万工堤何人所筑,由于无文献记载,至今难解其谜。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,它们和宋玉城是紧紧相连的文化主体,其文化内涵极其深厚。
  二、鹿鸣骥骤——蕴藏的寓托
  有不少学者研究发现,宋玉去职来到临澧后,自号鹿溪子,与擦宋玉城而过的“浴溪河”有关。笔者通过多次现场勘查,走访当地老人,发现宋玉自号鹿溪子除了浴溪河以外,还与这一地区鹿坊堰、鹿坊坪等以鹿为名的地名和这一带在古代是鹿的天堂有着密切联系。关于这一点,本人在《从鹿溪子谈宋玉人格之完美》一文中阐述了和谐之鹿、仁者之鹿、忠贞之鹿、眷眷之鹿、钟情之鹿、寓托之鹿的文化意蕴。
  考2200多年前,宋玉城西北方5公里处连着太浮山莽莽崇山峻岭,以下为平原沼泽地,是古代云梦泽的核心部位,也是鹿等性情温顺的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。荆楚学者、元代著名诗人刘世英在题咏太浮山《仙炼浮邱》中云:“仙家炼丹成,鹤舞龙吟。此日留得好山青,何分古今?洞口桃花自长春,雅致宜人,隐隐闻鹿鸣。”明代著名诗人杨瑛登太浮山后,题咏“二十四景”,每景一诗,在《云芝庵》中有“鹿卧疏林草不遮”,在《炼丹台》中有“鹿衔芝草夜深来”等名句,可见,宋玉城周边一带在明代以前乃是鹿的天堂。
宋玉放逐到宋玉城以后,睹物思故,便有了鹿溪子雅号。鹿便成了他的寄寓之物。宋玉在他的作品中几次写到鹿,其中《笛赋》写道:“鹿鸣萋萋思我友兮,安心隐志可长久兮。”
  鹿是中国吉祥文化的重要表征。鹿与禄谐音,在古代有“福禄寿喜”之称,鹿是长寿之灵物,在古代有千年长寿仁者鹿的美誉。鹿和同类团结友爱,与异类和谐相处,从不伤害其他动物,这也体现出宋玉在《御赋》中提倡的“以国家为车,贤圣为马,道德为策,仁义为辔,天下为路,万民为货”的博爱主题思想,也即宋玉所处的那个时代墨家所倡导的兼爱。“以万民为货”,就是要像鹿一样“兼相爱”,“必使饥者得食,寒者得衣,劳者得息,乱则得治”。这就是宋玉城周边以鹿为名和宋玉自号鹿溪子的内涵,也是宋玉一生所极力推行的倡楚国洋洋国风畅茂、兴利除害、建立和谐理念的蕴涵所在。
  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有数十处用骐骥喻杰出人才,治国贤达。特别是在他的代表作《九辩》中:“却骐骥而不乘兮,策驽骀而取路。当世岂无骐骥兮?诚莫之能善御。见执辔者非其人兮,故駶跳而远去。”意为楚王拒绝千里骏马不去乘驾,却鞭策着劣马慢慢上路。接着他反问楚王,当今世上难道就真的没有骏马?实际上是君王您不善于将它拢住。看到拉缰绳的不是驭马能手,所以骏马跳跃着挣脱束缚。
  宋玉是正人君子,虽然怀才不遇,遭受不公正待遇,但是他还是不忘当初楚王对他的知遇之恩。虽然被贬至云梦之泽,他的人格还在,他的精神还在,他要使楚国国风“洋洋畅茂”的雄心壮志还在。于是在宋玉城东南面,沿兰溪、蒲泗堰至看花芳岭间,用打马峪、驻马坪、跑马岗、下马山、下马桥命名,不仅是昭示后人他自己就是骐骥与凤凰,更重要的是让宋玉城一带,永远是骐骥与凤凰的渊薮之地,使其“江山代有才人出”。
  三、兰芳蒲馨——释溢的高洁
  兰,是一种多年生的香草。中国很早就有在端午节沐兰汤的习俗。兰是中国人民的吉祥之物。宋代大诗人苏轼《皇帝阁四首》诗云:“喜辰共喜沐兰汤,毒诊何须采艾禳。”
兰是我国传统名贵花卉之一,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。兰,深受人们的喜爱,更主要的是,它高洁、慎独的品质,使它有了更深的文化内涵。屈原在他的作品中有多处以兰来喻君子之德。大圣人孔子曾赞美兰:“芝兰生于空谷,不以无人而不芳。”人们把兰与梅、菊、竹合称为“四君子”,把它看作是高洁、典雅的象征。
  唐代大诗人李白说:“宋玉事楚王,立身本高洁。”宋玉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写到兰,以此表露心迹,在《九辩》《招魂》中的“兰芳假些”、“兰膏明烛”,表露的是他卓尔不群的政治志向;在《讽赋》中他“乃更于兰房之室”,彰显的是情志高洁的形象。
  宋玉城东北面约500米处,有一条长约4公里、宽60米的小河,叫兰溪。兰溪西面连着放舟湖,东面连着看花山。放舟湖和看花山是宋玉被放逐后,用以荡舟、赏花,排遣苦闷,寻找创作灵感的地方。用兰溪相连,有其特殊意境。
  我沿溪行,发现这里虽经2000多年岁月沧桑,特别是现代农田改造,但古兰幽香随处可见。笔者有理由相信,这条兰溪释溢的是宋玉不同流合污的君子风骨,卓尔不凡的高洁品质。
菖蒲开花还是贵人降临之兆。据《梁书》记曰:太祖皇后张氏,有一天见庭前的菖蒲开花,“光影照灼,非世所有。”她惊异地问身边的人见到没有,并说:“听说菖蒲开花当有贵人出世。”她取菖蒲花吞之,后来生下高祖。在古人眼里,菖蒲确是吉祥之物,菖蒲开花更是喜庆祥瑞之事。
  在宋玉城北面约800米处,有一蒲泗堰,说是堰其实是一条长4公里的天然长溪。因此,也有人称为蒲泗溪。
  先秦时期,荆楚之域,五月俗称“恶月”、“毒月”,五日又称“恶日”、“毒日”。五月初五为恶月恶日,这是人们最忌讳的。所以,端午节最主要的活动和内容便是驱邪避恶。因此,围绕驱邪避恶的吉祥物和风俗也应运而生。宋玉城北面临近道水边的蒲泗堰,菖蒲丛生,是当地人们采割菖蒲用来驱邪避毒的好去处。据传宋玉贬谪到宋玉城以后,经常到这长满菖蒲的小河边排遣苦闷,采摘菖蒲用以驱邪避灾,祈求皇天,佑国佑民。他“长思君兮不可化,君不知兮可奈何?”宋玉是因楚王不察,而被放逐的。然而,他的忠君之心、思君之情始终没有改变。此时一个流放的小文臣,怎能表露心迹呢?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笔来表达。当他在蒲泗堰看到蒲柳之质未霜先衰的景象,触景生情写下千古绝唱《九辩》。他本想驾车经蒲泗溪入道河澧水,下长江上郢都求见楚王。但是他知道,楚王是绝对不会见他的。此刻,他“倚结軨兮长太息,涕潺湲兮下沾轼”啊!
  泗即涕。宋玉手持菖蒲,立于蒲泗堰,仰望长空,无限叹惜,“涕潺湲兮下沾轼”。表示他忠贞的心志绝不会任意改变,希望有知音能将他的心志推广开去。
  四、荷映碧池——典藏的玉质
  “制芰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裳。”这是诗宗屈原在《离骚》中用以表达自己坚贞和清白的经典名句。
  荷花又称莲花,具有深层的文化内涵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,洁身自处,傲然独立,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吉祥之花,圣洁之花。
  宋玉城周边5公里范围内有荷花溪、莲花堰、藕池、荷花坪、荷叶垱等以荷花命名的地名。这些地方不是简单的因江南水乡喜种莲藕而得名,它的文化内涵极其深厚。我们不妨来谈一谈放舟湖内的“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”吧。
  放舟湖是宋玉留给我们的众多遗迹之一。面积一千多亩,它和道河毗邻,有一条官沟将放舟湖和宋玉城、看花山紧紧相连。古老传言,这里是宋玉排遣苦闷、寻找创作灵感的主要去处,传说他的经典名作《招魂》就是在这里所作的。放舟湖自古以来满湖荷花分外妖娆,这里至今尚有宋玉村三个居民小组的居民,有20多个挖藕专业户,常年就在放舟湖以挖藕为生。他们秋、冬、春三季挖藕,夏季挖“蔤”(蔤即莲鞭)。他们是这一带的土著人,问其挖藕始自何朝何代,他们只知老祖宗代代相传,乃是挖藕世家。
自古以来,宋玉城周边是荷的世界,莲的天堂,这与宋玉“出污泥而不染”有极大的关联。宋玉辞赋中多次出现“芙蓉”、“芰荷”、“菡萏”这些名称,如《招魂》:“坐堂伏槛,临曲池些。芙蓉始发,杂芰荷些。”《风赋》:“将击芙蓉之精。”这和他的老师屈原《离骚》所描写的“制芰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赏”一样,都是在表达自己高洁的玉质形象。
  五、三安道河——韫蓄的吉祥
  “吉”、“祥”与福、善、顺、安、利等义相通。正如《庄子•人间世》云:“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”唐成玄英疏云:“吉者,福善之事,嘉庆之征。”征,为征兆,意为多做善事,就会预兆有嘉庆的好事不断。
  安,是吉祥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。安即平安、安全、安稳。《战国策•齐策六》:“今国已道,而社稷已安矣。”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风雨不动安如山。”所诠释的就是这一意蕴。安,还有安适的含义。《孟子•离娄下》:“君子深造之以道,欲其自得之也;自得之,则居之安。”安,组成安安,以表温和之貌。《尚书•尧典》:“钦明文思安安。”安,最主要的是平安。王先谦《尚书孔传参正》卷一:“壮其宽和之德,故曰平安。”
  在宋玉城东南2公里处,有一临安村,古时又名安安村。正南面1公里处为永安村,这二安相隔不过3里地,呈环状如众星捧月般将宋玉城环拥。更有蕴涵的是在宋玉城西北面,自先秦起就有一安福地,明洪武年间,设安福所,清雍正七年,裁澧水流域永定卫和九溪卫,取安福所旧名,设安福县。后因与江西省安福县同名,于民国三年(1914),取濒临澧水之意,改称临澧县。很显然,临安(安安)、永安、安福这三安是中华民族吉祥文化在宋玉城周边的具体体现。虽然无法考证,三安之名是否宋玉所取,但是,它典藏的厚重文化,和宋玉所倡导的天下安定、社会和谐紧紧相连。
  庄子在写完老子之死的文章后,留下一段含义十分深刻的话:“指穷于为薪,火传也,不知其尽也。”(《庄子•养生主》)老子在谦卑虚己、清静无为、虔诚顺从中,饱受了大道之光的照临。他认为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这样的观念落实到人生的层面,他便主张人生应该无私,“圣人不积”,“圣人不藏”,“为而不恃”,“既以为人,既以与人”,意为有道德的人不多占财物,不积蓄财产,要尽力为人民服务,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。他还认为,有道德的人处世态度应该是容人谦己,静虚处下,守柔不争。老子还认为修身不是目的,修身是为了治理天下。
  宋玉是中国文学之祖,同时又是倡导和谐思想的伟大的文学创新大师。受老子和孔子等儒道学说,特别是道家学说的影响,一生致力于倡导护才、任贤、爱国、惜民、重教、化民、怀农、重农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理念。
  在宋玉城的北面1公里处,有一条美丽的小河,叫道河。
道河是澧水一级支流,发源于湘西腹地,上游穿越崇山峻岭成峡溪状飞流而下,清诗歌巨子黄道让有“道源一线自天流”之句咏赞其状。到临澧段51.66公里,流经宋玉城边,成扇形慢慢张开,更有将军山、营驻山、担粮山三山品峙,形成天然屏障将宋玉城衔环。道河自佘市古桥经蒋家坪大花园,至安福县城连着宋玉古城,平拖如练,风景如画,古称“道水拖蓝”,是安福县外八景之一。清《安福县志•艺文志》,载有多首咏赞诗篇,兹选清同治澧州牧张范《道水拖蓝》:
  春来涨三篙,谁将轻靛染。
  天光拖蔚蓝,平铺青玉簟。
  上古时这条河是没有名字的,古老传言,这条河因二位著名历史人物而名噪华夏。一是春秋早期与老子同时代的浮邱子,二是春秋末期中国文学之祖宋玉。浮邱子是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之一,有《浮邱子》著述存世,他在离道河3公里的太浮山修道炼丹,羽化飞升时还作有《原道歌》。自此,这条河叫道河。
  自唐朝起,一些学者研究发现,宋玉不但艺术上皈依道家,而且思想上也已道家化了。宋玉被贬谪到宋玉城以后,失去了施展才华的舞台,他的政治主张、他所倡导的和谐理念无法实现,于是寄情山水,用寓托之法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之心,经常沿道河登太浮山,去领悟“道冲而用之,或盈”的博大精深。他知道,“道”是摸不着、看不见、空虚无形的东西,但它的能量和作用又是无穷无尽,不可估量的。于是他和他的学生经常荡舟道河,他要让这条河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”,和他所倡导的和谐理念永存,使人们得到道的照临,永远幸福吉祥。


  (史新林,副研究员,临澧县宋玉学会副会长,临澧县作家协会副主席,原临澧县图书馆馆长、博物馆馆长)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