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工作动态>详细内容

工作动态

人生的标杆
——记抗美援朝老兵、临澧县政协退休老干部王运贵

来源: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:2019-07-30 18:40:59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“我是从旧社会进来的,亲身经历祖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,进入新时代,我将时刻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,继续为党的事业奉献光和热,讲好中国故事,传递正能量。”这是一名有着63年党龄的老干部在组织生活会上的铮铮誓言,他就是抗美援朝老兵、临澧县政协退休老干部王运贵。

八一前夕,走近王老,他的乐观、开朗、豁达,时时刻刻给人以力量。83岁的他身材魁梧、精神矍铄,每天他都会把自己的退休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,门球场上有他奔跑的身影,桥牌桌上有他冥想的姿态。天晴时,他会骑上自行车跑10多里路到城外菜地间耕种劳作,过着农民自给自足的生活,此时他是一位快乐的劳动者。

王老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,他的一生充满坎坷,他的经历堪称传奇。王老出生于合口镇群丰村,家有5弟兄。19514月,刚满15岁的他带着对绿军装的梦想,报名参军,随新兵连在衡山训练3个月。由于他勤快灵活,入伍不到半年就被大队长选为通讯员。19524月县大队改编后列入暂编14团,赴湖北省公安县修荆江分洪工程,他不怕苦、不怕累,苦事难事冲锋在前,多次立功获奖。

    195210月他向部队主动请战,报名参加抗美援朝,1223,他随部队在武汉换装,28日过鸭绿江入朝,进入某部通讯连。在朝鲜战场上,架线、守机,保障部队通讯线路畅通。

    说起在朝鲜战场上最危险的一次经历,他至今仍然记忆犹新。那是在195311月的一天,有一次从驻地往返20多公里到师部领取通讯器材,凌晨通过美军控制的822高地附近公路时,一名战友因打手电筒被美军发现,队伍受到敌方炮弹攻击,一串炮弹落到离他身边只有几米远的地方,骡子被打飞,运器材的车也被打翻,他全身湿透,满脸泥浆,最后坚持肩挑背扛,才把通讯器材顺利护送回部队。他历经炮火的洗礼,练就了非凡的本领,他能够根据炮弹的声音判定方位和距离,及时避险,这一招令他和战友们躲过了多次危险,战友们都非常敬佩他。

19546月,他从朝鲜战场上回国,到山东省胶南县修国防工事,练兵、休整、打山洞,他热爱体育运动,担任过篮球队队长,闲暇时经常和队友打打篮球。19555月海军在湖南招收潜艇学员,他又来到南京海军第6预备学校学习两年。1957年他复员回到长沙市鼓风机厂当工人,1961年因身体素质过硬,他被选拔到长沙市体委驻东区办事处工作,1962年回老家临澧县新合乡群丰大队任生产队副队长,1965年县里公招乡镇武装部长,他因射击成绩优异、两次横渡澧水获得冠军,被选拔到烽火公社担任武装部长,1969年任烽火公社革委会主任、党委书记,1972年任修梅公社党委书记,1977年任县农办副主任,1978年兼县农业局长,1982年任县计生委主任,在他的领导下,临澧县计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,1983年临澧县被评为常德地区、湖南省计生工作红旗县,198497,他出席了在天津市召开的全国人口区域规划会议并作典型发言,1985年,临澧县计生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,1990年他转任县政协文史委主任,1992年光荣退休。

王老工作认真,一身正气。在担任县计生委主任期间,很多人托关系找到他,争取生育指标,红包礼品都被他拒之门外,他的“六亲不认”还得罪了很多亲戚朋友。王老心底无私,一心扑在工作上,为单位争得了各项荣誉,但是他唯独没有考虑过自己,老伴是农民,一直没有工作单位,儿子儿媳从企业下岗后,至今仍在私营企业打工,在那个年代的县城,老科级干部、单位负责人完全有机会申请一个事业单位再就业指标,可以做到但他没有那么做。家人们从最初的不理解埋怨到最后的价值认同,漫长的过程,是王老一生中最难熬的岁月。

“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”。大家都这样说。

分享到:
【打印正文】